2025年7月,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领奖台上,30岁的彭志辉与深耕芯片领域的陈维良共同捧起“年度AI人物”奖杯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揭晓的这份榜单中兴泊证券,两位获奖者均毕业于同一所西部高校——电子科技大学。
他们分别在具身智能机器人和AI芯片领域开辟了新赛道,而这样的校友集群效应在互联网、通信、半导体行业早已形成传统。网易创始人丁磊、华为前董事长孙亚芳、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、中兴通讯总裁徐子阳…… 这份跨越三十余年的杰出校友名单,共同指向了电子科技大学在信息领域的深厚积淀。
校友的集体突围并非偶然,而是源于该校在电子信息领域构建的学科生态体系。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,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、信息与通信工程双双获评A+,成为西部高校中A+学科数量最多的院校之一。
这种学科优势具象化为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、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科研矩阵兴泊证券,其中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、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,持续产出 5G/6G通信、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。与华为共建的国际首个5G通信技术实验外场,以及正在推进的6G外场建设,更让学校成为ICT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策源地。
展开剩余56%科研平台的硬核实力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,构成了人才培养的独特土壤。电子科技大学2024年本科毕业生国内外深造比例达72%,赴国家和国防重点单位就业比例超过50%,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2%以上。
这种高就业率背后是“四梯度”实践平台体系与“五层次、四结合”实验教学体系的支撑,学生从新生研讨课到学科前沿课,再到探究式小班教学,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应用链条。目前已有包括彭志辉在内的5位学子入选华为“天才少年”计划,他们在校期间参与的校企联合项目,直接对接产业最前沿需求,这种“学研用”闭环让创新能力培养有了明确的实施路径。
学校与产业界的深度耦合,更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上。2024年12月,由电子科技大学教师邓龙江院士领衔创办的佳驰科技登陆科创板,首日涨幅达151%,市值跃居行业第一。这家专注于电磁功能材料的企业,从实验室技术到上市公司的蜕变,印证了学校“转移机构+实验室+中试平台+孵化器”转化链条的有效性。这类“成电系”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,反哺学校建立了多个校企联合科研平台,形成良性循环。
对于选择电子信息领域发展的学生而言,这所学校的价值不仅在于榜单上的排名或奖项。更实际的吸引力在于:72%的深造率意味着持续学习的选择权兴泊证券,55%进入重点单位的就业比例代表着职业发展的稳定性,而从实验室到上市公司的完整生态,则提供了创新想法落地的可能性。在这里,电子信息领域的梦想有足够坚实的土壤可以生长。
发布于:陕西省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